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,引发广泛关注和期待,变“城中村”为“城中景”的呼声渐起。城中村改造是民生工程,也是民心工程。通过因村施策、多措并举打造“城中景”,是这一波城中村改造的应有之义,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。
一是变城中村为特色文化的“城中景”。城中村改造首先应考虑文化的保护、传承、发掘与活化利用。城中村是城市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,也是城市空间肌理特色化和走出“千城一面”窘境的宝贵资源。每个城中村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脉和非遗民俗传承,这是构成村民社会网络的重要纽带以及地方原真性认同的重要基础。应在改造前深入研究梳理村史村志及相关资料,详细了解其历史底蕴,同时通过实地勘察和调研摸底城中村的有形和无形文化资源。在此基础上,加强与村民包括外来常住人口之间的沟通,力争构建起一个多层次、可体验、可互动的文化和民俗传承载体,将文脉有机植入新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当中,进而实现与城市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和融合发展。
二是变城中村为和谐社区的“城中景”。城中村是城乡混合的社会共同体,其常住人口组成既有原村集体居民,也有大量的外来务工者,社会构成较为复杂,治理体系也体现出城乡交叠的特征。城中村改造有政府、开发商、投资者等多主体参与,同时也常常会触及村民和外来人员的利益。因此,有必要搭建基层党政、社会投资企业和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平台,充分调动村两委、妇代会、两新组织、外来务工者、新市民代表以及志愿者组织等的参与积极性,推动形成改造后可持续运营的治理机制,切实提升新社区的治理效能,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。
三是变城中村为社会秩序的“城中景”。城中村位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,但在社会治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,常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。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应在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的基础上,合理布局公共空间、公共设施和商业配套,例如幼托、中小学、医院、垃圾分类等民生设施以及商超、餐饮等商业设施,形成功能区布局合理、环境整洁、运转有序的品质社区,不断提升综合治理水平,实现城中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。
四是变城中村为经济活力的“城中景”。城中村改造还必须重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。伴随城中村改造,原有的制造业或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也应有计划地同步推进。同时,改建或新建双创空间和各类文创产业基地,往往成为城中村发展特色产业、扩大就业和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,有助于让改造后的新社区成为吸引创新、创业和创意人才的新磁场。此外,还要积极发掘并激活城中村特有的文旅资源,例如营造网红打卡点、发展旅游业等,这也是带动就业和消费的重要途径。
五是变城中村为绿色发展的“城中景”。当前,生态环境建设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,城中村改造也不例外。应依托城中村既有的环境布局,加大街巷绿植、街心花园、口袋公园等的建设力度,大力发展绿色建筑。同时,在见绿、增绿方面,还应下足微更新、微改造和城市针灸等绣花功夫,设计和营造具有乡村风格的城中村绿色景观,让城中村成为可驻足怡情和陶冶情操的新社区,成为城市优美怡人、绿色盎然的会客厅。
总之,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,也是城市稳增长、扩内需和促转型的重要举措。此轮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应在既有“旧改”和城市更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和升华。要实现从“城中村”到“城中景”的蝶变,需开展多指标维度的规划和建设,真正把城中村改造为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新社区,并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更多更好的示范借鉴。
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、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彦平) 【编辑:房家梁】
这一次,C罗摇手指有君子之风
从亚冠赛场主动纠正马宁点球误判引热议说起
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,目前效力于沙特联赛的葡萄牙球星C罗和执法过卡塔尔世界杯的中国裁判马宁,都属于“自带流量”的存在,当两者碰到一起,结果自然是“携手霸占”热搜。
北京时间昨天进行的亚冠小组赛中,C罗所在的沙特利雅得胜利与伊朗波斯波利斯互交白卷。相比平淡的结果,C罗与马宁的一次“直面对话”在赛后引发热议:比赛第4分钟时,葡萄牙球星摔倒在禁区内,马宁第一时间判罚点球。不过C罗起身后主动走到马宁身边,用摇手指的方式告诉马宁,这不该判点球。最终经过VAR回放,马宁取消点球判罚,C罗的行为也赢得一致好评。正如不少球迷所言:“足球的竞争,首先应该是一场‘君子之争’。”
在竞技体育赛场上,类似C罗这样主动“纠错”的例子还有不少。小学语文课本中《放弃射门》的主角福勒、主动提出重赛的网坛常青树瓦林卡、德国著名前锋克洛泽等,都有过类似的行为。有意思的是,当事人在回忆起那一幕时,都回答得轻描淡写,只有直性子的克洛泽道出过其中的关键因素:“我想赢球,但绝不能在这么多观众面前,树立靠假摔就能拿到点球、拿到胜利的坏榜样。”
竞技体育有着相当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,赛中的一个细节,都可能对观众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带来影响。现任国际足联发展部总监的温格曾不止一次表示过,当球员和教练忍不住怒火中烧,甚至想动手时,先要想一想现场和电视机前,会有数以万计的青少年球员目睹那不算美好的画面,并在未来效仿。
在C罗为马宁“纠错”视频的留言区,有国内球迷直言,与征战国际赛场的球星相比,中国球员在场上相对缺乏自我约束力。虽然话不好听,但却是事实。不论在联赛还是足协杯的赛场上,国内球员都需要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。
本次点球事件带来的另一大争议,在于马宁的判罚。虽然最终取消了点球,但裁判组的表现还是引发了一片声讨。不过平心而论,虽然有了VAR等高科技帮忙,但机器背后还是人为操控,是人就会犯错,因此对于裁判,不论是球员还是球迷,是否可以更宽容一些?
上周结束的足协杯决赛中,当值主裁麦麦提江在吹响终场哨后,情不自禁地亲吻了一下哨子,这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表现。虽说裁判有比常人更强大的抗压能力,但设身处地想一想,裁判说到底也只是穿了制服的普通人。在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,一个细小的判罚,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,被拿来大做文章,更别说点球这样的关键决定。“主队有支持者,客队有支持者,但裁判组没有,所有的委屈,只能往肚子里咽。”前国脚刘越的话,道出裁判的辛酸。或许业务能力还有提高空间,但至少,他们也需要一个更宽容的环境。
申花俱乐部董事长谷际庆在足协杯决赛后说:“只有足球的大环境变好,俱乐部的小环境才能更好。”其中的大环境,不只有决策层、球员发展,裁判也应该被包含在内,毕竟当下能够受邀执法洲际比赛的中国裁判组,也已经不多了。
新民晚报记者 陆玮鑫 【编辑:房家梁】